世界杯地理学堂:天蓝军团乌拉圭,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冠军得主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即将拉开战幕,32强摩拳擦掌。本届世界杯,乌拉圭在苏亚雷斯、努涅斯、巴尔韦德等人的带领下,期待在中东的土地上创造辉煌。 历史上,南美洲有三个国家世界杯夺魁。他们分别是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天蓝军团乌拉圭上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还要追溯到遥远的1950年,距今已经72年。上一次闯进世界杯四强是12年前,当时乌拉圭1/4决赛点球大战淘汰加纳,时隔40年再进四强。 乌拉圭是夺得美洲杯冠军次数最多(15次)的国家。直到去年美洲杯,阿根廷1-0击败巴西夺魁。阿根廷的美洲杯夺冠次数才追平乌拉圭。 乌拉圭和阿根廷是最为相似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国旗都有五月太阳。不仅仅梅西等阿根廷球员手里拿着马黛茶,苏亚雷斯、卡瓦尼等乌拉圭球员也离不开马黛茶。 足球地理学堂,我们一起走进乌拉圭,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乌拉圭概括 乌拉圭全称乌拉圭东岸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英语: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 乌拉圭位于南美洲东南部,该国主体部分位于拉普拉塔河和乌拉圭河的东岸,Oriental来自拉丁语,意为东岸。乌拉圭国歌中,也用Oriental 代指这个国家。该国只有两个陆上邻国——阿根廷和巴西。乌拉圭东南濒大西洋,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首都是蒙得维的亚。 乌拉圭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该国首都蒙得维的亚,翻译过来就是我看见山了。蒙得维的亚地处温带,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遍地树木,花草常青,有“玫瑰之城”的美名。 除了蒙得维的亚之外,埃斯特角是乌拉圭的最东端。这里有着迷人的沙滩,是世界著名的疗养胜地。 来到乌拉圭旅行,一定要去科洛尼亚-德萨克拉门托。这座城市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的见证者。城市保留了大量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建筑。其古董级的老城区、殖民地风格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乌拉圭vs阿根廷:剪不断,理还乱 乌拉圭全国人口353.1 万(2020年),是所有世界杯夺冠球队中人口最少的国家。 乌拉圭全国人口中,欧洲移民占据占90.8%,是南美欧洲移民占比第二多(第一是阿根廷)的国家。乌拉圭和阿根廷的国旗十分相似,国旗都以蓝白色条纹为底,配有太阳神的图案。两国的国粹都是探戈,烤肉(牛肉)和马黛茶是两国人民的最爱。不仅仅是梅西等阿根廷人喜欢马黛茶,苏亚雷斯、卡瓦尼等乌拉圭球星也喜欢携带马黛杯泡马黛茶。 老虎法尔考在回忆自己踢世预赛时曾遭遇乌拉圭的“十万个为什么”吉梅内斯。他反复问法尔考:“为什么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国旗那么相似?”其实,老虎也可以反问他:“为什么乌拉圭国旗和阿根廷那么相似?”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三国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说起。历史上,西葡在南美争夺的焦点就是拉普拉塔河流域。1680年,葡萄牙曾经在乌拉圭定居,建立殖民点。 1726年,葡萄牙在乌拉圭的势力被西班牙赶走。西班牙将乌拉圭所在地区称为东岸区或内普拉塔地区,划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管辖。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首府,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拿破仑战争中,葡萄牙王室逃亡巴西,西班牙王室被赶走。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爆发革命。拉普拉塔的革命者用代表南美土著的太阳神作为标志,这就是阿根廷和乌拉圭太阳标志的由来。 赶走了西班牙殖民者后,东岸和西岸后来因为国家建制问题无法达成一致。1816年,葡萄牙王室害怕南美的独立影响自己,干脆南下占领了乌拉圭。面对东岸的危机,西岸选择按兵不动,自己独立建国,国名改为阿根廷。 1822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独立,西斯普拉丁省(乌拉圭)从葡萄牙易手巴西。然而,巴西面临着葡萄牙的反扑。他们从法国手里购买武器,抵抗葡萄牙入侵。乌拉圭趁势宣布脱离巴西独立。 阿根廷不愿意看到巴西做大,积极支持乌拉圭。1825年8月25日,乌拉圭领导人拉瓦列哈在阿根廷的支持下,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东岸,占领了首府蒙得维的亚。这一天也被称为乌拉圭的国庆日。 阿根廷此举激怒了巴西。两国最终在拉普拉塔河流域爆发了多次军事冲突。然而,阿根廷和巴西谁也不能吃掉对手。最终,在英国的调停下,巴西和阿根廷签署《蒙得维的亚协定》,承认乌拉圭独立。 从此,阿根廷和乌拉圭两个国家走向了另一条相似的道路——吸纳欧洲移民。因此,阿根廷和乌拉圭成为了南美欧洲人后裔占多数的国家。两国相似的历史机遇、相似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使得阿根廷人和乌拉圭人在一起彼此都有共同的话语。 足球上,阿根廷和乌拉圭总是暗中较劲。2011年美洲杯,乌拉圭人在阿根廷的土地上夺魁,夺冠次数一举超越了阿根廷(15-14)。直到去年美洲杯,阿根廷凭借着天使的进球击败巴西,夺得美洲杯。两国在美洲杯的夺冠次数最终持平。 结语 今天的足球地理学堂,我们走进了乌拉圭,了解了乌拉圭的历史和人文风情。下期足球地理学堂,我们继续走进其它世界杯参赛国。下期再见。 |